找到相关内容22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关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

    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。 研究中国历史,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。事实上,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引起,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、陆象山鹅湖之会(前者标志一个新的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3847969.html
  • 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

      研究中国历史,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。事实上,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引起,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、陆象山鹅湖之会(前者标志一个新的文化运动——佛学之开始,后者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0552255.html
  • 西晋时代的译人和译经——中国佛教史话之十二

    译出《十二游经》一部一卷。  无罗叉,于阗(今新疆和田)沙门,西晋惠帝元康元年(公元291年)在陈留(今河南开封东南)仓垣水南寺与竺叔兰共译《放光般若经》一部三十卷(此经原是三国时期朱士行从于阗抄写,...

    方 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4552435.html
  • 佛教在中国发展概况

    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,并开始传到民间,这时,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,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,开西行求法之先河。   魏晋南北朝时期(公元220-583年),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2352782.html
  • 东汉三国佛事考

    当时还有一位僧人---沙门康僧铠,译出《无量寿经》,对于后来的弥勒信仰在中国大地的   传播奠定了理论的基础。   三国时期,魏国僧人朱士行更是开创了第一个出国求法的先例。朱士行颖川人,少年出家,于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3357186.html
  • 西行路上取经人

    我国史书记载中,最早西行取经的是三国时期的朱士行,他于260年到达于阗(今新疆和田)。西晋时,竺法护到过葱岭(今帕米尔高原),僧建到过今阿富汗境内。东晋时代的法显是第一位到达天竺取经的中国人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54584863.html
  • 漫话丝绸之路

    时期的朱士行,西晋时的法显,南北朝的宋云、惠生等,出于对佛教的求疑解惑也接踵西行。这些丝绸之路上的先行者们经历了沙漠的飞沙走石,经历了世界屋脊——葱岭的冰雪风暴,还要忍耐无尽的孤独与寂寞。从表象上看,这...

    马晓峰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60492490.html
  • 长安佛教造像艺术

    (洛阳、长安)有寺院180所,僧尼3700余人。著名的大兴善寺就创建于西晋泰始年间。最早西行求法的朱士行和其后的法显,都是从长安启程西行的。前秦时,皇帝苻坚笃信佛教,迎高僧道安于长安的五重寺,领众数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6032494355.html
  • 魏晋佛教史

    朱士行曾于洛阳开讲《道行般若经》,并以「诸未尽善」而西行,求得《放光般若经》,可见此时对般若之学已有新的要求。在译事方面,特别重视戒律的译介,昙柯迦罗译有《僧祇戒心》、昙无谛译出《昙无德羯磨》,而开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0496061.html
  • 关于佛教初传时期的主要资料初探

    (包括本人在内)所否定。其理由:1这记载原 出《朱士行录》。《朱士行录》非朱本人所撰,而是后人托朱之名所写,因称“伪 录”。这一伪,有关此书的一切记载全部“皆伪”,没有任何可信的价值。但 仔细考虑...

    王 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5042732.html